首页 独家 > 正文

置身事内——政府投融资与债务

2023-05-27 15:40:33 老割稳

学习经济学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把握市场变化的周期和节奏,分析宏观和微观经济活动对市场的影响等。读懂中国经济,必须先理解中国政府。前面我们学习了《经济学基础》,现在我们学习《置身事内》。作者也是一名市场短线投机客,大家相互勉励,如有错误请在评论区指正!

地方政府为了解决地方发展缺乏资金和财政收入降低的矛盾,开启了“土地财政”的浪潮。为了不断放大资金流转效率,地方政府还把土地相关收入资本化,去获取贷款和各类资金,将“土地财政”的规模成倍放大,成为“土地金融”。

城投公司与土地金融


(资料图片)

在很长一段时期内,中国GDP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投资,期间政府深度参与经济活动。但我国法律规定,地方政府不能从银行贷款,2015年之前也不允许发行债券,所以地方政府要获得资金借款,专门成立了公司,称为“城投公司”或“地方政府融资平台”。城投公司有三个特点:

持有从政府取得的大量土地使用权; 盈利状况依赖政府补贴; 政府的隐性担保可以让企业获得大量贷款。

一块土地的拆迁、平整和通水电网等称为一级开发,后续在一级开发后的土地上的房地产开发、商业开发和产业园开发等属于二级开发。城投公司通过地方政府注入的土地作为资产,向银行贷款,完成一级开发。一级开发的利润少、周期长,主要的利润来自二级开发。二级开发中工业园区开发很难盈利,主要利润来自商业和房地产开发。这些事都需要大量资金,地方城投基本都是以土地和土地的未来收入,以及政府背书,向银行贷款,扩大杠杆,形成了“土地金融”。

地方政府债务

地方政府依靠土地,从银行和其他渠道获得了天量资金,快速推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。在统一的考核标准下,地方政府疯狂增加杠杆,不断提高资金的流动效率。这是一个高速而又脆弱的循环系统,系统的核心就是“土地价格”。只要土地价值一直增长,这个模式就玩得下去。一旦经济增速放缓,土地价值下降,一系列债务将成为沉重的负担。

图片来自网络

2008年,为应对美国“次贷危机”引起的金融危机,中央迅速出台4万亿计划,同时放宽了地方融资平台和银行政策落地限制。导致财政状况不佳的地方也能大量融资,盈利前景堪忧的项目也能立刻下马。短短几年,地方政府就积累了天量债务,至今未能完全化解。

目前,地方债务占GDP大约6成,加上中央政府国债,总债务占GDP比重不到8成。层级越低的政府负担越重,风险越高。中西部债务负担和风险远高于东部。地方债务治理开始于2010年,重要的改革有四项:

债务置换(用地方政府的公债替换一部分银行贷款和城投债); 推动融资平台转型,理清城投与政府的关系,剥离其为政府融资功能,破除政府对城投的“隐性”担保; 约束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,避免大量资金流入融资平台; 官员对过度债务的终身负责制。

招商引资中的地方官员

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是官僚体制的核心,决定着政府运作的效果。地方主官任期有限,要想在任期内有政绩,只能加大投资力度,上马各种大工程、大项目。因此“政治——投资周期”比较频繁,需要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支持。

最后,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根源在于支出太多,收入不足,主要问题是承担了发展经济的任务,扮演的角色太多。改革在于简政放权,从生产投资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逐步转型。

关键词:

责任编辑:宋璟

返回首页
相关新闻
返回顶部